
10月29日至30日,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在会上分享了广东串联乡村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做法。在探寻文明乡风培育与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中,广东省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实践,以其“以道兴村、以文化人”的显著成效,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样本。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让樟林古港脱胎换骨展新颜。
南粤古驿道涵盖古代广东境内水路、陆路及官道、民间古道,不仅包括梅关古道、西京古道等重要遗产,还串联起沿线驿站、茶亭、古村落及乡规民约、传统手艺等文化记忆,累计缀联近千处乡村遗产,形成“串珠成网”的文化脉络,但也面临着人口流失、民俗失活等困境。2016年起,广东省启动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以此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为打破静态保护局限,广东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文化文物、国土、住建、体育、旅游等部门协同发力,将遗产保护与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结合;同时组建“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志愿者”团队,深入乡村指导老屋、码头、桥梁等遗迹修缮,让濒危历史遗存重焕生机。
在活化利用层面,广东推出多元古驿道主题游径,围绕南北通融、中医药文化、侨批记忆等主题布局线路,并拓展左联文学之旅、中央秘密交通线等红色线路,目前已有十多条配套完善的精华路段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爆款。
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赛事更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该赛事选取数十处传统村落作为场地,同步开展瑶族舞蹈、客家山歌、潮州音乐等非遗展演,实现体育赛事与文化展示的深度融合,每年吸引大量游客走进乡村。

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为乡村聚集人气。
此外,广东还通过文创与游学活动激活乡村活力。省内十多所高校师生参与古驿道文创大赛,部分优秀设计已落地使用;“驿路同游”课程及少儿绘画大赛累计产生数万幅乡村主题画作,让古驿道成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户外课堂。
系列举措直接带动乡村民生改善。石塘村堆花米酒、兰寨无核黄皮等农产品借文旅流量热销,村民重拾竹篾器、印染等传统手艺实现“家门口就业”;更唤醒村民文化自觉,西京古道村民自发恢复“石阶除道”民俗养护古道,何新屋村民主动争取赛事落地,乡村精神逐步重构。
今年初,广东“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实践已入选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主题游径”优秀案例。目前,该模式正进一步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既为乡村注入活力,也为都市人提供优质文化生态产品,助力城乡共荣。
南方农村报记者 谢晓莉配资论坛门户
百川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